今年最重要的是 AI 大模型,一方面是大语言模型 ChatGPT 和 GPTlike 的各种产品,我也刚做了非常主观的一次评测,发表了一些感受;另一方面是 Midjourney 和 DALL·E 为代表的 AI 绘图,这一年也是进步神速,我用做付费专栏的形式做了深入的体验。
AI 的渗透可能会以大致这样的路径演进:信息获取、内容创作、办公场景、个人日常场景。
AI 渗透的第一步:信息获取,进度 80%。AI 能帮助整理信息,并且成为搜索引擎的助理,效率真的很高,我今年做播客和学习某些知识,比如学日语,学哲学,学历史,都没少用 ChatGPT。
AI 渗透的第二步:内容创作,进度 50%。最基础的就是门槛低、可用性高的图片,几乎已经席卷各种内容平台。今年我去现场看的罗振宇跨年演讲里,幻灯片里一大半都是 AI 的绘图。语音生成的技术也愈发精良,不光短视频,近期看的很多长视频也是 TTS 的,不仔细听都听不出。文稿内容方面,有很多机械表达的东西,比如申请书、报告、汇报文档等等,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了。而文稿内容想要真正代替创作者产出还有点难,比如直接写小红书文案以假乱真,直接帮产品经理按要求写文档,也做不到。不过内容创作是刚需,也能直接看到经济效益,一定是最快落地的。
AI 渗透的第三步:办公场景,进度 20%。以 Office、Adobe、飞书和钉钉为代表的产品,正在快速迭代,想办法在设计、文档、聊天、群组、会议等等加入 AI 的功能。需求比较旺盛,也相对好用的,还是会议摘要这样的场景。办公场景的问题在于,是不是真正能提升生产力,单纯的 SaaS 工具的 AI 化,我是存疑的。毕竟 SaaS 工具本身能否提升生产力都在探索。很有可能是成为一些更垂直的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,比如生产流程数据的监控。
AI 渗透的第四步:日常场景,进度 2%。个人日常的场景还是很远,理论上当然可以实现真正的 AI 助理,现实层面还不够。就跟移动互联网真正繁荣还是在各项技术出现很多年之后发生的,供给侧需要有配合,各种内容和服务怎么接入,到底用什么形式消费,是得慢慢迭代的。除了聊聊天、设置闹钟、播放音乐,真正落地的 AI 助理场景,几乎只有画个头像了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最后还是知行合一、以终为始,想想 AI 目前能帮忙解决哪些问题,然后试着解决。有条件的,再去帮助别人解决,提供一套服务。
一直觉得 AI 产品经理是个伪概念。就像你说你是 Python 产品经理、是安卓产品经理一样,拿技术领域来说没有意义。产品经理是面向用户和应用场景的。做智能音箱就是音箱产品经理,做智能客服就是客服产品经理,做无人驾驶……还没有用户的时候哪需要产品经理啊?别被媒体夸大洗脑觉得要未雨绸缪布局自己的未来,产品经理的方法论都不是来源于某项技术(区块链同理),都应该来源于用户。
AI 绘图今年在国内有一个判例,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作者得到了著作权的保护,AI 的图片不能被随意使用。这条新闻也值得注意。版权问题会慢慢清晰,目前看是乐观的。
第二条新闻:
2023 年 6 月 6 日,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,发布 Vision Pro。
Vision Pro 没有开创新的技术,还是用现有的技术融合,探索交互和场景的可能性,再加上自己充足的生态基础,推进 XR 行业的进步。
成本不是问题。现在大多数朋友说买不起,跟当年特斯拉出 Model X 的时候都说新能源车怎么都这么贵,是一样的局面——早期的产品就是为了做技术探索,先给 Innovators 和 Early adopters 们用的,这是跨越鸿沟的前两步。当技术成熟、供应链和整合成本大幅下降之后,设备就能快速平民化了。从 Model X 到 Model 3,就是这样的过程。
对于 Vision Pro 是否能替代掉手机,我是极其悲观的。Vision Pro 更像是 iPod 在音乐播放器领域的革命、AirPods 在蓝牙耳机领域的革命,在此之后,行业洗牌、交互大一统、标准被重新定义,这些都有可能发生。但 iPod 和 AirPods 跟 iPhone 依然是两个市场。本质上还是「使用场景」问题。头上戴着个巨物的社交尴尬,日常穿戴的麻烦程度,都远不如一小块屏幕随时能从口袋里掏出来的方案。
Vision Pro 解决的还是固定场景下的屏幕问题,即替代的是手机屏幕、电视屏幕、显示器屏幕,未来可以用它来看电影、玩游戏,甚至可以同步处理办公文档、发微信、开会等等,都是替代固定场景,如居家、办公,这样情况下屏幕不够大的问题。替代的主要会是影音娱乐的场景(连办公市场也存疑),因此只是手机覆盖场景的一部分。更直白点说,Vision Pro 还是一台家电。
Switch 上销量最高的游戏 IP 还是超级马里奥,但游玩时间最多的游戏,稳稳的是塞尔达传说系列,人均百小时。很容易联想到 B 站以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的操作,这就是两个逻辑视角,走流量还是走压强。这也是我觉得播客的相对优势,播客向来很难跟走量的平台比拼曝光度,但内容质量、完播率和收听总时长是一骑绝尘的,上次跟高樟资本老范聊才知道,几小时的播客的完播率甚至远超 15s 的短视频。
大概几种情况和选择是:1) 还没被裁掉,不过对于当前工作的价值感彻底释怀。比起其它行业来说,挣这份钱的 shi 还算能够下咽。先苟着吧。2)离开大厂,已经对互联网行业失望,也没有卷的力气了。跳槽到过去看不上的「传统」行业做一个高管、中层;或者回到老家,做「传统生意」,比如卖赣南脐橙。3)离开大厂,不追求价值感和高收入,更期待自由状态。做自由职业者,比如摄影师、潜水教练、自媒体人等等。4)被裁掉,有经济压力、有很高的消费杠杆的,部分去中小厂继续打工,接受工作舒适度和薪资的大幅下滑5)相当一部分还在坚持找工作,名曰主动 gap,实际上很难再找到满意的工作了,接下来可能要不得已调整杠杆(换房子,或降低消费欲)。6)不能认同价值感的丧失,跳槽到创新领域的中小公司,或者自己攒个创业项目,决心 All in AI。不过这类朋友日渐稀少了,随着陆续创业失败,这些朋友会更加稀少。
有朋友聊天经常说:羡慕你的佛系慢慢做事的状态,我现在还在大厂/还在创业/还这么卷,都是因为我还没赚够钱/离职的话感觉浪费/大环境还不好,等到时候我跟你估计是一样的选择。真实的情况是,我身边跟我境况几乎一样的朋友,有的还在大厂死死抓住高 P 的岗位每天看心理医生度日,有的为了赚钱开了十几个自媒体号每天睡三个小时,有的闲不住费尽周折润去新加坡做 Web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