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持续面临市场冲击,越来越多的传统商超一面闭店,一面又有新动作。比如高鑫零售,今年2月底大润发不断被曝出关店,据媒体不完全统计,2023年到2024年2月,大润发一共关闭了约13家门店。另一面,又不断加速 M 会员店和大润发 super 的尝试。目前规划中的 M 会员店均由大润发的门店升级而来。再如,永辉旗下的精品超市Bravo在现代渠道的份额有所提升,在2023年已初见成效,渗透率也与2022年基本持平。
「零售商业评论」认为,传统商超转型期,既要方向正确,又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。市场竞争也到了“拼刺刀”的时候,在商品精细化、实体场景体验、全渠道布局、自有品牌打造、多业态创新上(如会员店、折扣店等模式),找到自己的优势,才有可能真正冲出来。
比如从渠道端看,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。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快消品线上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.7%,线下市场同比下跌3.6%,全渠道整体增速同比下跌0.5%,线下市场占快消品销售额的比重近7成,仍为市场主力。
而门店升级方面。除了前述沃尔玛的升级改造之外,比如今年永辉超市在国内开出的首家“定制店”,主打平价、性价比,与传统大卖场相比,增加了烘焙区、加工食品区等现制食品区域。而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CEO林小海最近也表示,过去一个财年,完成100多家门店的改造、新开3家‘M会员店’,迈向多业态发展模式。
而在打造自有品牌方面,也是重中之重。自有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寻求商品供应的差异化和成本优势明显。自有品牌也将成为零售商成长的超级引擎。
近日,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《2023中国商超自有品牌案例报告》提到,中国超市TOP100企业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,2022年已经达到5%。
沃尔玛也更有心得。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有“惠宜”、“沃集鲜”和“George”三个自有品牌,品类覆盖包装食品、鲜食和家居服装等。而根据德勤数据,沃尔玛在全球每年30%的销售额、50%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其自有品牌。山姆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达30%左右。
「零售商业评论」认为,零售最终是规模经济、体验经济、效率经济。从长期发展来看,一是全渠道,即时零售等近场电商会成为标配,当然线下零售依然是大头。二是、加大对商超购物的体验价值,这点不单是在商品层面的满足,更要聚焦逛的场景。三是、传统商超也面临细分化,比如当下越来越多的社区生鲜、折扣店的兴起产生冲击,传统大卖场的社区化一直是个考验。最后一点,是效率竞争,贯穿到供应链及最后一公里的整个链条。
沃尔玛的积极求变,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