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2|回复: 0

别再只盯着对话框了!顶级产品都在用的AI设计“二维矩阵”

[复制链接]

8

主题

0

回帖

24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24
发表于 2025-6-24 15:33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1.webp

面对AI浪潮,我们都有一种“淘金热”式的兴奋和焦虑。但冷静下来会发现,很多产品引入AI的方式,就像给一辆马车装上了喷气引擎——看起来很酷,但体验却格格不入。
我们看过太多盘点AI工具的文章,也熟悉了“副驾驶”、“生成器”这些时髦词汇。但今天,我想带你跳出这些表象,深入一步,构建一个能系统性思考AI产品设计的底层框架。
这个框架,我称之为 “AI产品设计二维矩阵”。
它能帮助我们清晰地解构任何一个成功的AI功能,并系统性地发掘自己产品中的创新机会。
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开始构建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。

01 第一步:理解两个维度
任何一个AI功能,我们都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剖析它:
Y轴(纵轴):AI核心能力 (What) – AI到底在做什么?
这关乎AI的技术本质,是它能提供的核心价值。
X轴(横轴):交互模式 (How) – AI如何与用户互动?
这关乎用户体验,是AI能力被“包装”成什么样貌呈现给用户。
成功的AI产品,就是在这两个维度上找到了完美的交叉点。
2.webp

Y轴深度解析:AI核心能力 (What) -AI到底在做什么?在眼花缭乱的AI应用背后,AI真正能为我们做的事情,可以被归纳为四种基础且强大的核心能力。它们就像是AI工具箱里的四件“神兵利器”,决定了AI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。
3.webp

1)理解与合成 (Understand & Synthesize)
一句话定义:让AI成为你的“超级大脑”,消化海量信息,并提炼出黄金。
想象一下,你面对的是一座由信息构成的巨大山脉——无数的文章、报告、邮件、会议记录、用户评论堆积如山。单凭人力,我们可能只能在山脚徘徊。
而“理解与合成”能力,就是赋予了AI一双“透视眼”和一双“巧手”。
“理解”是输入:AI能像人类一样阅读和听懂这些信息。它能识别语言、理解语义、抓住上下文、甚至感知情绪。它不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,而是真正地“读懂了”。
“合成”是输出:在读懂之后,AI能按照你的要求,对信息进行高效的重组和提炼。
这就像一个顶级的咨询顾问,能从冗长的财报中,一眼看出核心风险;或像一个资深编辑,能将杂乱的访谈录音,整理成逻辑清晰的稿件。
这个能力主要解决的是【信息过载】和【认知效率】的问题。
经典应用场景:

  • 内容摘要:将一篇万字长文浓缩成300字的摘要。(如:Kimi智能助手、夸克摘要)
  • 会议纪要:自动将1小时的会议录音,提炼成“核心要点”、“待办事项”、“关键决策”。(如:飞书妙记、钉钉闪记)
  • 情感分析:自动分析成千上万条用户评论,告诉你产品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分布。(如:各类舆情监控系统)
  • 智能翻译:不仅是字面翻译,更能理解文化和语境,提供更地道的译文。(如:DeepL、腾讯翻译君)
  • 信息分类与打标:自动给邮件、新闻、客户工单打上“紧急”、“投诉”、“咨询”等标签。
2)生成与创作 (Generate & Create)
一句话定义:让AI成为你的“灵感缪斯”,将你的想象力变为现实。
如果说“理解与合成”是处理已知,那么“生成与创作”就是探索未知。这个能力让AI从一个信息处理器,一跃成为了一个内容创造者。
它打破了创作的壁垒,让原本需要专业技能和大量时间投入的工作,变得触手可及。它就像一个拥有无穷技能的艺术家、作家、程序员和设计师的集合体。
输入是“种子”:你的一个想法、一句话描述、一张草图,甚至只是一种风格,都可以作为创作的“种子”。
输出是“作品”:AI会围绕这颗种子,生根发芽,最终“长”出完整的作品——一篇文章、一幅画、一段代码、一首歌曲。
这个能力主要解决的是【创意瓶颈】和【生产力解放】的问题。
经典应用场景:

  • 文案写作:生成小红书文案、营销邮件、广告口号、甚至小说章节。(如:豆包、文心一言)
  • 图像生成:根据文字描述,创造出照片级、插画级、甚至是超现实的视觉作品。(如:Midjourney、文心一格)
  • 代码生成:辅助程序员编写、调试、甚至解释代码。(如:GitHub Copilot、通义灵码)
  • UI设计:输入一句话,直接生成App或网页的界面设计稿。(如:即时AI、MasterGo AI)
  • 音乐/视频创作:生成符合特定情绪和风格的背景音乐或视频片段。(如:Suno AI、Runway)
3)预测与推荐 (Predict & Recommend)
一句话定义:让AI成为你的“水晶球”,从过去洞察未来,在迷雾中指引方向。
人类决策常常依赖于经验和直觉,但这些都可能存在偏差。AI的“预测与推荐”能力,则是基于海量数据和复杂算法,进行概率性的推断。它可能无法100%准确,但它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决策的胜率。
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数据分析师,能从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点中,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趋势。
输入是“历史”:你的每一次点击、每一次购买、每一次停留,都成为了AI学习的数据。
输出是“可能”:AI会告诉你“接下来最可能发生什么”,或者“你最可能喜欢什么”。
这个能力主要解决的是【决策不确定性】和【个性化体验】的问题。
经典应用场景:

  • 电商推荐:“猜你喜欢”功能,根据你的购物历史推荐商品。(如:淘宝、京东)
  • 内容推荐:根据你的观看/阅读偏好,为你定制信息流。(如:抖音、今日头条、Spotify)
  • 智能导航:预测未来15分钟的路况,为你规划出最快的路线。(如: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)
  • 金融风控:实时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为欺诈行为。
  • 销售预测:预测下一季度的产品销量,帮助企业管理库存。
4)执行与自动化 (Execute & Automate)
一句话定义:让AI成为你的“万能管家”,将你从重复、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。
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,充满了大量重复、机械、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:整理文件、预定会议、填写报销单、回复常规邮件……这些任务消耗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。
“执行与自动化”能力,就是让AI化身为一个可靠的数字员工,去精准、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。
输入是“规则”或“指令”:你可以预设一套规则(例如“如果收到发票邮件,就自动存入‘报销’文件夹”),或者直接下达一个指令(“帮我预定明天下午两点和张三的会议”)。
输出是“行动”和“结果”:AI会跨越不同的应用和平台,替你完成一系列操作,最终只向你交付一个结果。
这个能力主要解决的是【重复性劳动】和【流程效率】的问题。
经典应用场景:

  • 智能家居:一句话控制全屋家电,执行“回家”、“睡眠”等场景模式。(如:天猫精灵、小爱同学)
  • 工作流自动化:自动将新收到的客户邮件,同步到CRM系统并创建任务。(如:Zapier、国内的“集简云”)
  • 智能客服:自动回答用户的常见问题,甚至完成查单、退款等操作。(如:各大电商和银行的智能客服)
  • 日程管理:自动扫描你的邮件,发现会议邀请并添加到你的日历中。
X轴深度解析:交互模式 (How) -AI如何与你互动?如果说AI的核心能力是发动机的“马力”,那么交互模式就是这辆车的“驾驶舱”——它决定了你是开着一辆F1赛车,还是一辆舒适的豪华轿车,或是一辆全自动驾驶的未来汽车。
一个好的交互模式,能让强大的AI能力变得平易近人、恰到好处。
目前,最主流和成功的交互模式,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。
4.webp

1)副驾驶 (Co-pilot)
一句话定义:AI是你身边“眼疾手快”的助手,在你需要时,它才出手。
想象一下,你正在专心致志地开车(执行你的核心任务,如写作、编程、设计),“副驾驶”模式的AI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看地图。它不会打扰你,但当你稍微偏离路线,或前方有更优选择时,它会轻声提醒:“或许,我们可以走这条路?”
它的核心哲学是【增强,而非取代】。 它尊重用户的主导地位,把控制权牢牢交在用户手中。

  • 触发方式:通常是上下文相关的、用户主动的。比如,选中一段文字、鼠标悬停在某个元素上、或在特定位置按下快捷键/输入特定符号(如/)。
  • 界面呈现:极其轻量和无扰。可能只是一个浮动的小图标、一行灰色的建议文本、或一个下拉菜单。它绝不会用一个巨大的弹窗来打断你的心流。
  • 用户控制:永远提供清晰的“接受”、“拒绝”或“修改”选项。AI只是建议者,用户才是决策者。
这个模式最适合【深度嵌入现有工作流】的场景,旨在提高专业人士的效率。
经典场景:

  • 在IDE里写代码时GitHub Copilot以灰色文本补全代码,按Tab即可接受。
  • 在Notion里写文档时选中文字后弹出AI菜单,帮你总结或润色。
  • 在Excel里处理数据时用自然语言命令它“帮我把这一列的负数标红”,它立刻帮你完成。
2)自动化管家 (Butler)
一句话定义:AI是你“看不见”的贴心管家,在你察觉之前,它已为你打点好一切。
一个顶级的英式管家,绝不会在主人面前炫耀自己做了多少工作。他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把庄园打理得井井有条。你享受到的,只是一个完美、舒适、高效的环境。
“自动化管家”模式的AI就是如此。它的最高境界是 “润物细无声”。

  • 触发方式:几乎是全自动的,基于预设规则或后台的持续学习。用户几乎零输入、零操作。
  • 界面呈现:通常是“隐形”的,用户感知不到交互过程,只看到最终的结果。或者只在必要时通过通知或报告来体现它的存在。
  • 用户控制:控制权体现在“后台设置”上。用户可以开启/关闭自动化,或者调整规则,但不会在任务执行的当下进行干预。
这个模式最适合处理【高频、重复、有明确规则】的任务,旨在将用户彻底解放。
经典场景:

  • Spotify的“每周发现”歌单每周一自动出现在你的音乐库中,无需任何操作。
  • 智能家居的“回家模式”当你开门时,灯光、空调、音乐自动为你准备好。
  • Google Photos的照片分类它在后台自动识别人脸、地点、事物,你只管享受搜索的便利。
3)生成式创造者 (Creator)
一句话定义:AI是你的“神笔马良”,你给它一个命题,它为你画出一幅完整的画卷。
这个模式下,AI不再是辅助,而是创作的主力。你扮演的角色,更像是一个导演或艺术指导,负责提出创意、给出方向、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。
它的核心是一个【指令 → 生成 → 迭代】的创造循环。

  • 触发方式:用户通过一个明确的输入框(Prompt Box)发起任务,输入详细的指令。
  • 界面呈现:界面中心通常就是输入区和输出区。它会清晰地展示生成的结果(通常是多个选项),并提供方便的迭代工具(如“重新生成”、“基于此图进行变化”、“高清化”等按钮)。
  • 用户控制:控制权体现在“Prompt的精准度”和“对生成结果的筛选与迭代”上。用户的能力在于如何用语言精确地“驾驭”AI。
这个模式最适合【从零到一的开放式创作】场景,旨在引爆灵感和大规模内容生产。
经典场景:

  • Midjourney / 文心一格你输入“一只穿着宇航服的猫在月球上弹吉他,赛博朋克风格”,它为你生成图像。
  • Suno AI你输入歌词和音乐风格,它为你谱曲并演唱。即时AI你输入“设计一个冥想App的登录页,采用深色模式”,它为你生成UI设计稿。
4)对话式内核 (Conversational)
一句话定义:AI是你“无所不知”的伙伴,你们通过一问一答,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。
这是最接近人类自然交流方式的模式。整个产品的核心就是一个对话界面。你不需要学习复杂的菜单和按钮,只需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,用自然语言提出你的问题和需求。
它的核心是【自然语言理解】和【多轮上下文记忆】。

  • 触发方式:简单直接,就是在一个输入框里打字或说话。
  • 界面呈现:类似微信或iMessage的聊天流。为了提升体验,回答会采用流式输出(打字机效果),并嵌入丰富的UI元素(如代码块、表格、图片、按钮),而不仅仅是纯文本。
  • 用户控制:控制权体现在“提问的艺术”和“追问的能力”上。通过不断追问和澄清,引导AI给出更精准、更深入的答案。
这个模式最适合【开放式探索、信息查询、和需要多步协调】的任务。
经典场景:

  • ChatGPT / 文心一言进行知识问答、头脑风暴、文案写作。
  • Perplexity AI进行带信息来源的深度研究和探索。
  • 支付宝智能客服通过对话帮你查账单、办业务。

02 第二步:构建AI设计矩阵
构建AI设计矩阵:案例与洞察现在,最精彩的部分来了。我们将两个维度结合,构建出一个4×4的矩阵。你会发现,那些顶尖的AI产品,都能在这个矩阵中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。
5.webp

深度案例解析:用矩阵思维看懂AI产品这个矩阵不仅是一个分类表,更像一张解剖台。让我们拿起手术刀,通过对比分析,看看同一个AI能力(Y轴)如何通过不同的交互模式(X轴)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。
剖析一:“理解与合成”能力的四重奏
这是AI应用最广泛的能力,几乎每个格子都有经典案例。
1)副驾驶 x 理解合成:Notion
选中文字一键总结、翻译。
6.webp

2)管家 x 理解合成:夸克App
当你只是在进行信息浏览时,你甚至不想主动点击任何按钮。“管家”模式的夸克AI摘要就体现了价值。它在你打开搜索结果前,就已自动将网页摘要呈现给你,主动服务,让你无感提效。
7.webp

3)创造者 x 理解合成:Kimi智能助手
当你有一个明确、宏大的任务——比如需要学习一份上百页的专业材料并应用到项目中时,你会选择“创造者”模式的Kimi。你把文件“喂”给它,下达一个清晰的指令(Prompt),它为你“创造”出一份全新的、结构化的摘要,帮助你快速学习。这是一个目标导向、重度参与的交互过程。
4)对话式 x 理解合成:百度文库AI
当你不仅想“知道”内容,更想“理解”内容时,“对话式”的百度文库AI提供了可能。你可以上传一篇论文,然后像请教老师一样,就其中的某个观点进行多轮追问。这是一种探索式、可深挖的交互,将静态知识变成了动态对话。
剖析二:“生成与创作”能力的多样玩法
1)专业创作:WPS AI (副驾驶 x 生成创作)
在专业的办公场景下,创作往往是连贯的。WPS AI的交互模式就非常克制。你正在写文档,输入/ai,它能帮你续写、润色,或基于大纲生成PPT。它是你写作流中的一个“超级插件”,无缝融入,增强而非打断。
8.webp

2)大众娱乐:文心一格 (创造者 x 生成创作)
而对于绘画这种从零到一的创作,则更适合“创造者”模式。文心一格提供了一个画布,你用语言作画,通过调整Prompt来“炼丹”。这是一个开放式、高自由度的创作游乐场。
3)日常沟通:豆包 (对话式 x 生成创作)
当创作需求更偏向日常沟通,如写一篇小红书文案时,“对话式”的豆包就显得格外亲切。你可以跟它说:“帮我写个探店笔记,要俏皮一点的风格。” 这种拟人化、风格化的交互,降低了创作的心理门槛。
剖析三:“预测与推荐”能力,润物无声
这个能力的案例,完美诠释了“管家”与“副驾驶”的细微差别。
1)极致的管家:淘宝/抖音 (管家 x 预测推荐)
你打开App,推荐系统这位“管家”早已为你布好了一切。它基于海量数据进行预测,你无需任何操作,只需享受个性化内容带来的沉浸体验。这是完全由AI主导、旨在提升用户粘性的模式。
2)适时的副驾:高德地图 (副驾驶 x 预测推荐)
你在开车时,AI预测到前方拥堵,高德地图会弹出一个小提示:“发现一条更快路线,可节省10分钟,是否切换?” 它在关键节点给出建议,但最终决策权依然在你手中。这是为了辅助用户做出更优决策。
剖析四:“执行与自动化”能力,从虚拟到现实
1)解放双手的管家:天猫精灵 (管家 x 执行自动化)
“我回家了。” 一句话,灯光、窗帘、音乐全部自动开启。这是典型的“管家”模式,它在后台执行一整套预设的动作流,为你提供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。
2)精准提效的副驾:剪映 (副驾驶 x 执行自动化)
在剪辑视频时,你点击“智能字幕”,AI自动帮你完成识别语音、生成字幕、对齐时间轴这一系列繁琐操作。它替代的不是你的创意决策,而是流程中最机械、最耗时的部分。
9.webp

3)面向开发者的创造者:Coze (扣子) (创造者 x 执行自动化)
更进一步,Coze让普通人也能“创造”能执行任务的AI。你用自然语言描述希望AI Bot做什么(比如“帮我创建一个能查询天气并发送到飞书群的机器人”),Coze就能帮你自动编排出工作流和API调用。这是一种元自动化,即“创造自动化工具的自动化”。
通过这个矩阵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:
对角线趋势:“理解”能力更适合“副驾驶”和“管家”模式;而“创作”能力则天然与“创造者”和“对话”模式契合。
创新空白区:矩阵中的空白或案例较少的格子,往往是潜在的创新机会点。比如,“自动化管家”模式下的“生成与创作”,是否可能?(也许未来AI可以根据你的日历和邮件,自动为你起草会议纪要初稿?)

03 给产品设计师的行动指南
这个二维矩阵,不仅仅是一个分析工具,更是一个 创新地图。当你为自己的产品规划AI功能时,可以这样使用它:
第一步:定位核心能力 (Y轴)
思考你的产品场景中,用户最需要AI解决什么问题?是信息过载(需要理解与合成),还是创作瓶颈(需要生成与创作)?
第二步:探索交互模式 (X轴)
确定了核心能力后,遍历四种交互模式,思考哪种方式最符合你的用户习惯和产品调性?

  • “我能否用‘副驾驶’模式,无缝地将这个能力集成到现有流程中?”
  • “这个功能是否能做成‘自动化管家’,让用户彻底解放双手?”
第三步:寻找最佳交叉点
在矩阵中找到那个最能创造价值、且用户体验最好的点,那就是你的AI功能应该落地的方向。
忘掉那些零散的AI功能点吧。从现在开始,用“二维矩阵”的系统性思维,去构建真正优雅、有效、且深入人心的AI产品体验。
作者:吴立杰
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【58UXD】,微信公众号:【58UXD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ARC

GMT+8, 2025-7-2 06:01 , Processed in 0.128240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