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案例解析:用矩阵思维看懂AI产品这个矩阵不仅是一个分类表,更像一张解剖台。让我们拿起手术刀,通过对比分析,看看同一个AI能力(Y轴)如何通过不同的交互模式(X轴)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。 剖析一:“理解与合成”能力的四重奏
这是AI应用最广泛的能力,几乎每个格子都有经典案例。
1)副驾驶 x 理解合成:Notion
选中文字一键总结、翻译。
2)管家 x 理解合成:夸克App
当你只是在进行信息浏览时,你甚至不想主动点击任何按钮。“管家”模式的夸克AI摘要就体现了价值。它在你打开搜索结果前,就已自动将网页摘要呈现给你,主动服务,让你无感提效。
3)创造者 x 理解合成:Kimi智能助手
当你有一个明确、宏大的任务——比如需要学习一份上百页的专业材料并应用到项目中时,你会选择“创造者”模式的Kimi。你把文件“喂”给它,下达一个清晰的指令(Prompt),它为你“创造”出一份全新的、结构化的摘要,帮助你快速学习。这是一个目标导向、重度参与的交互过程。
4)对话式 x 理解合成:百度文库AI
当你不仅想“知道”内容,更想“理解”内容时,“对话式”的百度文库AI提供了可能。你可以上传一篇论文,然后像请教老师一样,就其中的某个观点进行多轮追问。这是一种探索式、可深挖的交互,将静态知识变成了动态对话。 剖析二:“生成与创作”能力的多样玩法
1)专业创作:WPS AI (副驾驶 x 生成创作)
在专业的办公场景下,创作往往是连贯的。WPS AI的交互模式就非常克制。你正在写文档,输入/ai,它能帮你续写、润色,或基于大纲生成PPT。它是你写作流中的一个“超级插件”,无缝融入,增强而非打断。
2)大众娱乐:文心一格 (创造者 x 生成创作)
而对于绘画这种从零到一的创作,则更适合“创造者”模式。文心一格提供了一个画布,你用语言作画,通过调整Prompt来“炼丹”。这是一个开放式、高自由度的创作游乐场。
3)日常沟通:豆包 (对话式 x 生成创作)
当创作需求更偏向日常沟通,如写一篇小红书文案时,“对话式”的豆包就显得格外亲切。你可以跟它说:“帮我写个探店笔记,要俏皮一点的风格。” 这种拟人化、风格化的交互,降低了创作的心理门槛。 剖析三:“预测与推荐”能力,润物无声
这个能力的案例,完美诠释了“管家”与“副驾驶”的细微差别。
1)极致的管家:淘宝/抖音 (管家 x 预测推荐)
你打开App,推荐系统这位“管家”早已为你布好了一切。它基于海量数据进行预测,你无需任何操作,只需享受个性化内容带来的沉浸体验。这是完全由AI主导、旨在提升用户粘性的模式。
2)适时的副驾:高德地图 (副驾驶 x 预测推荐)
你在开车时,AI预测到前方拥堵,高德地图会弹出一个小提示:“发现一条更快路线,可节省10分钟,是否切换?” 它在关键节点给出建议,但最终决策权依然在你手中。这是为了辅助用户做出更优决策。 剖析四:“执行与自动化”能力,从虚拟到现实
1)解放双手的管家:天猫精灵 (管家 x 执行自动化)
“我回家了。” 一句话,灯光、窗帘、音乐全部自动开启。这是典型的“管家”模式,它在后台执行一整套预设的动作流,为你提供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。
2)精准提效的副驾:剪映 (副驾驶 x 执行自动化)
在剪辑视频时,你点击“智能字幕”,AI自动帮你完成识别语音、生成字幕、对齐时间轴这一系列繁琐操作。它替代的不是你的创意决策,而是流程中最机械、最耗时的部分。
3)面向开发者的创造者:Coze (扣子) (创造者 x 执行自动化)
更进一步,Coze让普通人也能“创造”能执行任务的AI。你用自然语言描述希望AI Bot做什么(比如“帮我创建一个能查询天气并发送到飞书群的机器人”),Coze就能帮你自动编排出工作流和API调用。这是一种元自动化,即“创造自动化工具的自动化”。
通过这个矩阵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:
对角线趋势:“理解”能力更适合“副驾驶”和“管家”模式;而“创作”能力则天然与“创造者”和“对话”模式契合。
创新空白区:矩阵中的空白或案例较少的格子,往往是潜在的创新机会点。比如,“自动化管家”模式下的“生成与创作”,是否可能?(也许未来AI可以根据你的日历和邮件,自动为你起草会议纪要初稿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