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、全托管光谱
稳定是理解托管模式的核心。从抵御风险的角度,很容易理解平台们为何先后拥抱全托管,稳定有利于扩张,尤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跨境交易中。
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,2017-2021 年之间,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规模持续保持着高于 20%的同比增速,叠加疫情对世界各国消费端线上化的加速效应,2021 年跨境出口电商行业规模已突破 6 万亿元。近年来,全球线上交易普及度与电商渗透率提升,中国卖家得以凭借国内供应链优势迅速发展。
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风险事件更显刺眼。以亚马逊封号事件为例,2021 年,亚马逊以商家违规操作,包括“操纵评论”、“刷单”和“违规账号关联”等为由,对有过相关行为的中国卖家进行封号处理、冻结平台内资产结款。据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及亚马逊官方给出的部分数据,自 2021 年 5 月以来,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超出 5 万户,预计损失金额已逾千亿元。
平台经营存在风险,常规的思路是加速品牌、私域的构建,避免过度依赖第三方。但全托管提供了另一种思路:由平台冲在前线主导经营, 卖家“退居幕后”专注供货。简言之,全托管模式下,平台与卖家的角色定位重新分配,平台负责铺运营、仓储、配送、退换货、售后服务等环节,商家专注于提供货品、备货入仓。
权责分明、流程轻量化,商家规避了风险,平台凭借规模化的控制成本迅速铺货,占领市场。
不过这种看似统一的解法亦有分化,在全托管玩家俱乐部中,以托管程度为依据画一条横轴,速卖通靠左,Temu 靠右,这与其业务定位有关。
速卖通新推的“半托管”强调“商家有更多自主经营的空间”,不难看出它与阿里系货架电商的“血脉联系”。速卖通以传统电商起家,多种经营模式并存,作为早早入局的跨境玩家积累了大批 POP 卖家,拥有行业领先的 POP 产品库,当前速卖通的全托管与半托管商家多是从原有的 POP 商家转化而来。
Temu 的打法与拼多多主站类似,用极致低价撬开市场,故而对全托管的执行更为彻底。商家只能选择这一种模式,其运营被打包移交至平台方,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竞价机制下赛马。
买家侧也能感知到这种极简,在 Temu 评论区点击商品链接不会跳转至商品橱窗,而是默认选中链接指向的 SKU,加入购物车。其目的是把用户下单的决策流程压缩到最短,商品链接跳转与支付跳转删繁就简,只为最高效的滚动交易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条光谱处于流动之中,随着各自经营环境的改变,企业们正在筹谋将业务推进至下一阶段。
02、进阶选择
全托管的利弊被书写过很多次,比如商家需要做出选择。
一边是整体运营成本与风险降低、快速出单,尤其利好了解生产,不擅长经营的工厂型卖家。另一边是平台的强控制下,商家陷入无尽价格内卷。平台为商家创造的全托管温室,只有经过严苛的优胜劣汰才能获得暂时的门票。
社交平台和社群中常见卖家对于 Temu 竞争有多激烈的讨论。在小红书搜索“Temu 核价”,可以看到很多卖家 Po 出报价截图,极限竞赛之中,建议申报价格相比原价对半砍也不算夸张。有卖家分享经验道,利润至少要把产品成本、退货费、运费、差评罚款等费用填平,不然就是赔本帮平台赚钱。
赛场裁判是平台买手。按 Temu 规则,每发布一个类目的商品,系统会自动将商家拉入这个类目的买手群,沟通上架、核价、备货等问题。当一个类目发布满 50 个商品,买手会主动联系商家,帮助优化商品链接、提供运营指导。
经验丰富的买手专注于开发供应链潜力,会对标 1688 等批发平台的价格核准商家报价,有卖家表示,一款产品在 Temu 刚卖起量,买手的询价电话就打到了工厂里。令卖家倍感压力的核价依据由此而来,只要有比你更卷的商家,你就至少得按照它的标准卷,无上限。买手拥有的推广运营权,也是生杀大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