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:动机还原 —— 用户为什么“说A买B”
如果说“证词-物证对照表”帮助我们定位了用户言行不一致的矛盾焦点,那么下一步的关键,就是回答“为什么”。
用户并不是在刻意欺骗企业,而是处于复杂的心理与场景博弈中。每一次“说 A 买 B”的选择,背后都隐藏着动机层面的冲突。只有把这些动机层层剖开,还原出完整的决策逻辑,企业才能设计出真正契合用户的产品和策略。
通过对不同矛盾场景的分析,可以将动机大致归纳为三类:社会规范 vs 个人欲望、显性需求 vs 隐性需求、过去需求 vs 当下需求。
4.1 动机一:社会规范 vs 个人欲望很多时候,用户嘴上说的 A,其实是受社会期待或舆论氛围影响的“正确答案”;而他们买的 B,才是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。
以某护肤品品牌为例。用户在调研中频繁强调:“我只买纯天然成分(A)。”这是“成分党”主导舆论后的政治正确。可后台销售却发现,含香精的产品(B)卖得最好。进一步分析发现,用户购买 B 的场景多为“下班后犒劳自己”,他们在匿名评价中写下:“闻到香味心情会变好。”
显然,用户在访谈中说的“纯天然”是出于社会规范的压力,而他们真实的选择,则是追求“情绪价值”。
这种动机冲突有三个典型表现:
公开vs私密差异:在问卷、访谈、社交场合说要A;但在独处、匿名购买时选B。
隐蔽行为:买B时选择不晒单,或选择“无香型包装”。
补偿行为:同时买A以安慰自己,或在社交平台上继续宣称“支持A”。
商业启示在于: 品牌不必试图让用户在 A 与 B 之间二选一,而是要设计“两全其美”的产品。比如:推出“天然成分 + 安心香氛”的护肤品,用 A 的理性标签,化解社会评价压力;用 B 的感性体验,满足个人欲望。
4.2 动机二:显性需求 vs 隐性需求有时,用户能够清晰表达的需求,只是冰山一角。他们嘴上说要 A,是因为他们只能描述表层需求,却没意识到背后的真正目的;而最终购买的 B,恰恰解决了那个未被言说的隐性需求。
某家电品牌就是典型案例。用户在调研中说:“要大容量烤箱(A)。”这是他们基于“烤箱越大越好”的常识判断。然而,实际销量却显示:小容量迷你款(B)的复购率远高于大容量。通过深入观察使用场景,发现用户大多是独居白领,平时只用烤箱做一人份的面包或红薯。真正的需求不是“大容量”,而是“便捷高效”。
为了厘清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的差异,可以使用经典的5Why 追问法:
为什么要大容量?→因为能烤更多东西。
为什么要烤更多东西?→怕不够用。
什么时候会不够用?→偶尔朋友来聚会。
那日常呢?→自己加热面包、烤红薯。
这些场景需要大容量吗?→不需要,反而麻烦。
追问到最后,显性需求“容量大”被拆解掉,隐性需求“快速、轻便”才浮现出来。于是,品牌把 B 的优势显性化,宣传“10 分钟早餐神器”,远比“大容量”更能打动用户。
4.3 动机三:过去需求 vs 当下需求第三类动机冲突来自于 需求随时间与场景进化,而用户自我认知滞后。他们说要 A,其实是在描述过去的自己;但随着收入、身份、生活阶段的变化,他们的真实选择会转向 B。
某旅行平台在年初的调研中,用户一致表示“今年只住经济型酒店(A)”。当时这是合理的,大家刚毕业、预算有限。可到了下半年,预订数据显示,中高端民宿(B)的订单激增。进一步追踪用户发现,这些人正处于“换了新工作、收入增加、社交圈扩大”的阶段,出行目的也从“省钱出差”变成“商务 + 朋友小聚”。虽然他们嘴上仍说“其实我不讲究”,但行为已经说明问题。
为了识别这种动机,需要建立“时间轴证据链”:
5.1 产品端:让 B 的价值显性化,用 A 的标签降低门槛用户选择 B,往往是因为 B 满足了他们未说出口的隐性需求。但如果 B 只以“隐性价值”的形式存在,用户在心理上会感到犹豫甚至负罪感。这时,品牌需要做的不是单纯推广 B,而是把 B 的价值显性化,并用 A 的标签为其背书。
案例 1:家居衣柜 某家居品牌发现,用户调研中强调“要结实耐用的衣柜(A)”,但实际爆款却是“开放式衣帽间(B)”。分析发现,用户购买 B 的核心动机并不是储物,而是“展示穿搭、彰显品味”。 于是品牌采取三步转化: